作為一個家教老師,你能提供給學員的重要東西就是你的熱情,你的真誠,你的友善,你的關心。最重要的是你的愛心。作為回報,你將從學生身上發現自己的價值,獲得無比的快樂。那么,與學生交往中應怎樣把握適度的心理距離呢?
首先要注意師生有別。在教育實踐中要牢記自己“教師”的身份。要與兒童發展友誼,但應建立在教育責任的基礎上,用親近和信心行來溝通與兒童之間的感情。不能與兒童套近乎,太隨便。譬如課外活動,教師應當參與,但不能只顧一兒童一起玩,宜以組織指導的角色投入。 其次,要重視言行服飾。教師處于為人師表的地位,處處都是兒童的表率和榜樣。所以要該藏則藏,該露則露,在與兒童交往時自覺地進行言行的自我控制。如激情沖動,工作丟三拉四,或本無傷大雅但較難為兒童所理解的言行態度等,都應避開兒童,把自己美好的品質展示給兒童,讓他們看到一個“知識、智慧和教養的化身”,從而使他們感到老師的可信可敬。 第三要實施“間斷”策略。人際關系中有一種很有趣的心理現象,即凡是自己周圍接觸到的多是平淡的,而可望不可及的卻是神奇的。在師生交往中,如果與兒童“朝夕相處”,甚至“水乳交融”,兒童對教師也會失去神秘感。所以實施“距而不離,離而不斷,不即不離,若即若離”的交往策略,以激起他們對老師探索愿望,增強他們的向師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