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洪亮的歌喉、婉轉美妙的演唱、游刃有余的控制等等都是有志于聲樂發展的人們所期望達到的目標。那么,要想在聲樂學習的道路上快速掌握歌唱技巧少走彎路,除了要苦練基本功之外,還要勤動腦筋思考,學會學習的方法。正所謂:“業精于勤,行成于思”。
我通過自己這些年對歌唱的親身體會,還有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簡要談一下自己對聲樂學習和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跟大家談一下。每年,總有一批新的年輕的歌唱者被發現有好的聲音,他們也都希望那些好的聲音能得到發展。歌唱是很早時候人類為了表現自己感情的時候而出現的,是一種很自然、很本能的一種活動。不論是唱一首歌劇詠嘆調還是一首民間歌曲,原則是一樣的。通過學習歌唱方法去發展我們的聲音,不應造成思想上的混亂,歌唱方法的形成是多少世紀以來研究在歌唱的各有關發音器官自然活動的結果。教唱歌的人必須慎重,學習歌唱的人也要細心,歌唱畢竟是整體性的。因此,歌唱的方法與習慣,也應該依賴于身體的自然動作。
學習歌唱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求非常自然,越自然就越容易。一切學習活動最好是在一開始時就盡力避免產生錯誤和走彎路,因為這比出了問題再糾正要好得多。能順著最單純、最自然的方向去奠定歌唱基礎的學生,是很幸運的,他所遇到的問題必然也會很少。
很多人都知道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但是,就是因為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在學習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呼吸不自然、氣息淺、僵硬、過分擠壓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首先,呼吸一定要從自然開始,嬰兒的那種便易的、自然地呼吸,你會覺得那是最好的范例。注意嬰兒那種深而滿的呼吸,把這種呼吸給予強有力的腹部肌肉加以輔導,就得到了正確的呼吸方法。學習呼吸技巧的方法很多,要因人而異,總之,呼吸氣息的原則是要“深”、“滿”,自然松弛的呼吸。
由于歌唱是整體性的,所以,只有氣息也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共鳴。人體的共鳴很多,而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共鳴大概有面罩共鳴(頭腔共鳴)、胸腔共鳴等,其中面罩共鳴是高位置共鳴,它還包含有其它的共鳴腔體。共鳴腔體是幫助發聲的,是把嗓子發出來的聲音擴大化、美化,也可以減輕喉嚨的負擔。面罩共鳴很關鍵,有很多方法可以掌握。例如:用說話的感覺去找,怎么說,怎么唱,但不是所謂的大白話。哼鳴的感覺也可以找到,還有,想象聲音是在自己前方很遠的地方發出來的等等。呼吸和共鳴我認為是“孿生兄弟”,兩者關系非常密切,相互影響,沒有氣息的聲音是干貶的,而沒有共鳴的聲音是渾濁、笨重的。所以,歌唱是整體的,也是自然地。
以上皆是我自己的一些演唱感受,還有我教學經驗的心得,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幫助。
|